13281577.jpg

@冷大夫披着白大褂的老法师,热爱摄影旅行。曾为《中国国家旅游》供稿、图虫网签约摄影师。

图虫:suelta.tuchong.com

微信:CoolestDoc

500px:https://500px.me/Suelta


我是个出生在城市的孩子,每每夜幕降临,想要抬头仰望,却只能见到寥寥孤星隐耀霓虹纷繁之中。我认识的第一个星座是猎户,因为那是最明亮的星座,每到冬季的后半夜,南边的天空中便会出现那由三颗星组成的“猎户腰带”,就好像三体中的世界,给人以无尽的遐想。

还记得刚买相机的时候,我和很多人一样,都把拍出一幅美丽的星空作为自己的毕生所求。作为试验,我拍摄的第一个目标自然是猎户了,回忆起那时在寒夜里的拍摄,还真有种别样的激情。

在过去的几年里,随着相机高感水平的提高和大光圈镜头的廉价化,拍摄星轨、银河已经成了非常简单的事情。那一弯迷人的银拱,也早已从我们毕生的追求,变成了旅行照片的日常。那个曾经仰望星空的少年也长大了,虽然也常深夜外拍,却再难找回当年的那种兴奋。有的只是似此星辰非昨夜,为谁风露立中宵的慨叹。

  头顶的浩瀚宇宙,真的就这样被拍烂了吗?

13281562.jpg

在一个阴差阳错的机遇里,我遇到了一位别样的摄影爱好者,他发给了我一张照片,是一片星云,这样的照片在探索节目里倒是常见,然而他却说这不是哈勃的图,而是自己在阳台上拍摄的。不仅如此,这个星云的位置也是颇为耳熟,那就是猎户腰带下方的M42

万万没想到,伴随我童年的那一片星空,还能再一次点燃我的激情。

从此,我打开了一扇新奇的大门,这便是我们今天的主题——深空摄影

13281563.jpg


深空摄影不同于拍摄普通的广域星空,它的一切核心都是围绕着信噪比展开的,这意味着:

·更长时间的曝光

我们知道,在拍摄银河的时候,尽量要使用广角、短曝,而且要遵循一个600法则(即曝光时间=600/焦距),如果超过这个时间,星点就有可能拖线;再长一点,便成了星轨。这一切因为受地球自转的影响,头顶的天体在不停转动,这个转动围绕着一条轴,也就是极轴。而深空摄影的目标是宇宙中的那些暗淡的星云,他们只有微弱的光芒,自然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才能显现,另外这些天体的直径很小,常常需要使用长焦镜头或者专业的天文望远镜进行拍摄。长焦、长时间,这与我们印象中的拍摄方式是相悖的,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一般拍摄时,不能看到这些天体的原因。

为了从根本上延长曝光时间,我们需要抵消地球自转的影响。这个方法很简单粗暴,只需要一台能够绕着极轴反向旋转的仪器就可以了,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赤道仪。

近几年,小型星野赤道仪的市场火爆,但是这种便携式的、载重轻的小家伙精度明显不足,没有肩负起长焦镜头乃至望远镜的力量。所以本文所提到的赤道仪默认为经典的负载型赤道仪,常见的如EQ3dCEM25PHEQ5NEQ6等。其精度多与价格和自重成正比,有些带有GoTo功能,即可以自动指向所需的天体目标,十分方便。

对于进一步追求精度的玩家,还会使用另一支与主镜相连的小望远镜作为“导星镜”,当摄像头连接到导星镜和赤道仪之后,可以由电脑端的导星软件锁定天区的一颗亮星,实时修正赤道仪的误差,做到进一步提升曝光时间。

 

·更灵敏的传感器

前面说过,深空摄影是一场信噪比的PK,那么作为信号的接收端,相机自然是十分重要了。目前天文摄影当中最佳的选择是带有冷冻降温功能的天文CCD,这类相机拥有极高的量子效率、极地的热燥,可以在长时间的曝光当中保持画质的纯净。当然冷冻CCD的价格还是很贵的,一台残幅CCD的价格也远超普通的全幅单反。作为一个普(qiong)通(ren)玩家,我反正是没钱烧CCD了,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替代吗?当然有,这里我要推荐一种玩法——红外改机。

我们在夜空中所见到的大多是发射星云,发出的都是Ha(一次电离的氢)波段的光,这一波段属于红外光,会被相机的红外截止滤镜滤去大部,由此造成的结果就相当于是给你的镜头加了个ND1000,对曝光效率颇为不利。

  红外改机不是深空摄影的专利,很多风光摄影师为了能够使用红外滤镜、或是能够拍出巴纳德环(其本质也是一片很大的星云),便会选择去掉相机传感器前面的红外截止滤镜(裸奔改机),更有甚者,还会刮掉CMOS的拜耳涂层,让相机变成纯黑白式的(MONO改机)。但是上述改机方式都是破坏性很高的,一旦进行,将会影响到相机的正常对焦以及白平衡。如果你只是尝试一下深空摄影,大可不必改机;如果你要兼顾日常拍摄,并且对深空和银河的拍摄较为痴迷,那么我推荐你使用BCF改机(去掉IR-cut后,替换成一片BCF透镜,这样可以保持对焦性能,白平衡可以后期矫正);当然,如果你是纯粹的深空玩家,又不想用CCD,那么裸奔或者改黑白当然是可行的。

13281564.jpg

很多人问改机用什么相机好,这里避免广告不做过多推荐,总之深空摄影比较推荐使用C幅相机,而由于后面的叠加降噪,对机器本身的素质要求不高,甚至圈内不少人都在使用450d这样的上古老机器。

俗话说:“抛开环境谈摄影就是耍流氓。”

对于电脑前的大多数人,应该是很难有机会到低污染、低光害的地方去拍摄了。所以我们今天主要围绕城市及近郊的深空摄影进行讲解。既然是城市,就不得不提到光污染了。正如前文所述,霓虹璀璨湮没了繁星点点,很多时候我们兴致勃勃地架起了赤道仪、相机、望远镜,却发现几十秒不到画面就已经一片惨白了,城市灯光完全覆盖了星光,更不用说微弱的星云了。别慌,科学家们早已经把这个问题考虑到了,由于城市灯光大多来自路灯,这种灯光使用的是汞蒸气,其特定的波长在570nm左右,所以我们使用光害滤镜便可以大幅削减这个波长的光线,从而提升信噪比。

光害滤镜分为不同等级,对于笔者所在的帝都来说,光害滤镜自然要选择最高等级的了,后文当中,我将使用一片Optolong生产的佳能内置重度UHC滤镜进行拍摄,UHC滤镜属于宽带光害滤镜,可以滤去大多数城市光害的频谱,保留HaSII(二次电离的硫)、OIII(三次        

电离的氧)三个波段。光害滤镜和改机是绝配的,因为上述波段都属于红外光。

 13281565.jpg

·更加复杂的降噪流程

当你拿到一张深空摄影的原始图片(请务必使用Raw格式),你会发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。只有星云的中部有些许云气,而其他位置都是一片灰暗。但是别灰心,我们需要的光信号其实就隐藏在这些灰霾之下,只不过噪声较大、信号较低。这个时候我们要使用各种叠加和降噪方法进行降噪。还记得吗,提高信噪比是我们的核心目标。

深空摄影的降噪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叠加亮帧(对目标拍摄的照片)、抠除暗场(传感器的本底噪声)、平场反相叠加(消除画面明暗不均)。

上述过程都可以在软件中实现,常用的软件包括DSSMaximDLPix等,我们还需要用到PS来对画面的颜色进行最终矫正,具体的操作我们将在后文进行阐述。

那么说完了这么多深空摄影的基本知识,你是不是也想尝试一下了呢?接下来,我们将进行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实践——在北京市区内,进行深空天体的拍摄。


    一、前期准备

(我说过这是一篇接地气的教程,所以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装备都是最平常、最具性价比的,选择的拍摄地点在帝都北四环的某南向阳台,这是一种极端情况,如果你有条件,请尽量选择比本文更好的环境。)

望远镜(主镜):Sky-Watcher BKP150/750

望远镜(导星镜):50/200标准导星镜

赤道仪:艾顿Zeq25GT

相机:佳能600DBCF改机)

光害滤镜:Optolong UHC(内置)

电脑一台、电源线、usb延长线、相机快门线(带延时拍摄功能)

13281566.jpg


二、设备的组装与调试

这一部分请参照你的赤道仪和望远镜的说明书,不同的品牌略有不同。不论是否导星,请务必将极轴初步对准,不然会发生星点偏移的情况(本例当中就没有仔细对极轴,星点略有拖线)。

 13281567.jpg

三、对焦、寻星、导星

我们使用Star-Walkapp,可以快速的找到天空中星体的大致位置,你也可以使用带有GOTO功能的赤道仪直接跳转到目标。对于今天拍摄的猎户座大星云来讲,其位置大约是猎户腰带下方45度角左右,可以先目视找到这片区域,然后转接相机。转接相机之后,请使用实时显示模式进行对焦,调整望远镜旋钮直到星点最清晰(最小),如果不好判断,我推荐使用鱼骨对焦板(某宝有售)。

寻星完毕后,在电脑端打开PHD导星软件,连接好赤道仪和导星摄像头,选择导星镜视野中的一颗亮星,然后点Guide,电脑会自动计算并修正偏差,此后便开始导星。

 13281569.jpg

四、开始拍摄

在机身上设置为M档、用户自定义白平衡、B门。连接快门线,间隔设置为至少10秒(平复抖动),每幅的拍摄时长根据你的环境而定,笔者这里用150s比较合适,至于感光度,推荐使用ISO800ISO1600进行拍摄,根据环境可以适当调整。在拍摄开始前和拍摄中、后期盖上镜头盖,顺便拍几幅暗场。

  接下来去刷剧、看电影、撩妹、给冷哥点赞吧,要做的唯有等待。

 

五、DSS叠加

一晚上的拍摄结束(其实窗口期只有俩多小时),我们拿到了几十张原始素材,打开一看,嗯,果然很灰,但是星云的轮廓若隐若现。不急,接下来打开DeepSkyStacker,然后将亮帧、暗场分别导入。由于我们是在市区之内,信噪比极低,所以我打开了2xBin模式,这个模式将相邻四个像素合并成一个,图片虽然小了不少,但是画质会有所提升。勾选全部文        

件、叠加、保存(16bit文件)

13281570.jpg

    16位文件合成出来以后,你会发现比原图还暗(WTF?!),但其实这都是假象,这张照片所含有的信息可比远视素材多多了。如何让它们显现呢?那就需要DDP的操作了。

13281571.jpg

六、DDP

DDPDigitalDevelopment,数字冲印),是指将暗部色阶扩大化,同时不影响正常的亮部色阶。这个过程可以在MDL软件当中一步实现,但是我更加推荐使用PS,因为手动调整更加精确,可以有效防止高光溢出。

具体方式很简单,打开16Bit文件后,先拉一个色阶,把中间滑块向左拉一点,然后再拉曲线(向上半格左右),由此重复多次,直到色阶的中间滑块到达原始峰值的左侧。此时将中间滑块拉倒峰值的右侧“山脚下”,合并图层即可。

13281572.jpg

七、人工平场

做完DDP后,我们需要修正画面的暗角和色偏。很多人认为这一步可以靠拍摄平场解决,但是我们是在城市啊,光害的分布很不均匀,还是不要自找麻烦了。这个时候使用Pix软件进行校正,为图片添加检测点,注意不要碰到星云和亮星,点击分析,就可以生成一个平场文件。利用Pix自带的SUB函数或者PS的差值功能将这个平场文件与原图进行差值叠合,便从源文件中抠除了平场和偏色。

13281574.jpg

13281573.jpg

八、白平衡和HDR

我们回到PS,将这个图片进行白平衡的调整,用白平衡吸管对画面的背景进行校正,直到满意。一般情况下改机后拍摄的星云会偏红,我选择尊重这一改变,将主体色调定为紫红色。同时使用CameraRAW滤镜,对核心部位的        

高光-100,以保证画面的高动态范围(HDR)。

 13281575.jpg

13281576.jpg


九、降噪、锐化

降噪使用Define2滤镜或者一切磨皮滤镜均可,由于我们今天的图片信噪比还很低(仅仅两小时的曝光对城市深空来讲完全不够),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开大降噪、抛弃细节了。如果想要追求更好的效果,可以再拍几个晚上。

然后锐化-智能锐化。

最后适当添加模糊、适当修饰细节,调整HSL

缩图、加水印、出图。        

13281561.jpg

自此,我们的全部流程介绍完毕了。虽然城市深空所能拍摄的画质有限,但是整个过程却如此奇妙,从一片暗淡的云雾,到绽放眼前的宇宙之花,是不是有一种遨游星际的快感呢?这便是深空摄影的魅力!


 冷大夫的摄影之旅,未完待续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欢迎关注我的图虫:suelta.tuchong.com

500px: https://500px.me/Suelta

微信:CoolestDoc

公众号:Suelta  (荒废了好久不过我会更新的(捂脸))